混凝土的可能

朗圖設計創(chuàng)始人、深圳市平面設計協(xié)會副會長 馮志鋒 · 2011-07-25 00:00 留言

  2009年,東京舉行了一個很特別的展覽,名叫“Tokyo Fiber”東京纖維展。這個活動肩負了向日本推廣高科技化學纖維的使命。然而,它不同于常規(guī)的材料展。而是邀請了日本一批創(chuàng)作力正旺盛的設計師、藝術家以及生產(chǎn)商,包括建筑師佐藤大、隈研吾、插花藝術家Makoto Azuma等,創(chuàng)造了一批富有想象力的作品。這個活動非常的成功,不僅成為全球最紅的米蘭家居展中最受好評的之一,而且收到了超過10個國家以上的展覽邀請。不久前,這個展覽來到了北京國際設計周,并計劃在國內巡展。

  我們都住在混凝土城市當中,也就是俗稱的“石屎森林”里,這是我們暫時無法逃脫的現(xiàn)實。因此,人們對建筑材料的探求,更是我們該如何與這個時代相處的思考。比如說,混凝土給人的感覺就是刻板的、工業(yè)化的、壓抑的。實際上這種認識是片面的,比如像世博會上的意大利館就展出了透光水泥,甚至還有用水泥做的咖啡機。那么,我們能否在這個限制性命題里,再做出新的東西?

  去年7月,我和朋友們策劃了一個名為“混凝土的可能”的活動。來自上海的家居設計師呂永中在其作品“香水泥”中添入了哲學態(tài)度。他認為萬物都像水泥,存在剛與柔的轉換,而這種轉換的短暫便成就了永恒;以微觀窺探宏觀,一滴水泥就是一個世界;馬達思班的作品“榫卯”,就是考察混凝土對傳統(tǒng)木質建筑榫卯結構實現(xiàn)的可能性;來自馬來西亞的設計師邢一順說,對于南方人來說,夏天看到“冰”會感到很涼爽。將混凝土混合上火山巖、石頭、樹枝等材料,經(jīng)提煉可做成透明材質,給人身臨“冰”境的感覺。這個想法很浪漫,雖然在實際的制造當中,技術人員碰到了很多困難。然而這種反復的嘗試,讓我們知道目前的極限在哪兒。比如王序的“混凝土”就是對混凝土特性的挑戰(zhàn),他想創(chuàng)造出一種兼具紡織物柔韌性和混凝土美感的材料。事實上,這個產(chǎn)品目前是制造不出來的。

  可能,還是不可能?每一次的嘗試都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思考。此外,這個計劃引進了歐美流行的版權模式,改變了創(chuàng)作者在當中的位置。通過版權的使用,他們成為作品的積極主導者,而這些探索,也會通過設計師們的運用,與生活有更緊密的聯(lián)系。

  《茶之書》作者岡倉天心說過“打動我們真心的,與其說是手藝,不如說是靈魂;與其說是技術,不如說是人格”。這和“混凝土”的可能的追求不謀而合。我們談論材料、工藝技術,最后的目的,不過是為了升華出新的靈魂。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wǎng)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jiān)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wǎng)立場。聯(lián)系電話:0571-85871513,郵箱:news@ccement.com。

最新評論

網(wǎng)友留言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網(wǎng)立場

暫無評論

發(fā)表評論

閱讀榜

2024-12-23 05: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