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水泥廠“變身”西岸穹頂藝術中心的背后

澎湃新聞 · 2023-08-16 09:13

上海黃浦江畔的西岸,這些年已成為上海藝術、文化和商業(yè)發(fā)展的重點區(qū)域,一年一度的西岸藝術博覽會更是吸引了全球藝術界的目光。

近日,SHL建筑事務所(Schmidt Hammer Lassen)公布了兩座位于西岸的文藝場所的設計方案。其中,西岸穹頂藝術中心將于9月對外開放,該建筑的前身是具有百年歷史的“上海水泥廠”的預均化庫,而旁邊則是預計于明年竣工的西岸大劇院,該建筑也是中國首座專為音樂劇而打造的濱水劇場,將以更開放的姿態(tài)面向公眾。在穹頂藝術中心即將開放之際,《澎湃新聞·藝術評論》采訪了兩個建筑的項目建筑師——陳超與張勱,談及了兩棟建筑的設計理念及背后的故事,他們表示,“無論是建筑設計的理念還是需求,都是走向“更開放”,更強調公共的功能。”

澎湃藝術了解到,西岸穹頂藝術中心與西岸大劇院相連,一棟為工業(yè)遺產改造,一棟為全新的建筑設計,一個為圓形,一個為反曲造型,在造型上相呼應。兩棟建筑的總設計師是SHL建筑事務所董事、設計總監(jiān)Chris Hardie,他曾參與上海圖書館東館的設計。他表示,該區(qū)域是西岸文化長廊的一個節(jié)點,向北走有油罐藝術中心、龍美術館等藝術展示場所,往南走則開啟了文化演出場館的路線。“所以,我們希望這一組建筑在這個區(qū)域內形成有意思的對話?!?/p>

西岸穹頂藝術中心與西岸大劇院效果圖

其中,率先完成的是穹頂藝術中心,將于今年9月對外開放,屆時將成為2023年“SUSAS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演繹展區(qū)主場館。這是工業(yè)遺產改造項目,由原水泥廠預均化庫改造而來,曾是中國第一家濕法水泥廠“上海水泥廠”的主要生產性設施。建筑內曾有一臺像時鐘一樣不斷運轉的機器,用于混合石灰石及其他礦料,形成化學成分穩(wěn)定的生料用于后續(xù)水泥產品的生產。20世紀20年代,這里生產的水泥被用于建造上海的外灘建筑群。

上海水泥廠 (1920年代)

上海水泥廠(解放前)

上海水泥廠,原名上海華商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龍華廠,誕生于1920年,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它曾是亞洲最大的水泥廠,是中國民族企業(yè)家們遠大眼光和經營智慧的結晶。自誕生開始,它便在日本、美國等國向華傾銷水泥的激烈競爭中求生存和發(fā)展,被侵占,幾乎被摧毀,但最終在它的守護者手中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并在新中國的建設中起到重大的作用。2006年,因世博會的契機,上海黃浦江兩岸開始了整體的規(guī)劃與升級,試圖實現(xiàn)還江于民的目標。2009年,為了結合上海市水泥行業(yè)結構調整以及徐匯濱江片區(qū)的規(guī)劃改造升級,上海水泥廠告別了黃浦江畔。 

改造前的穹頂藝術中心

SHL建筑事務所的設計團隊在保留原始形態(tài)和結構的基礎上,對這座舊廠房進行了翻新。項目建筑師陳超告訴記者,建筑內部增加新的結構框架以支持場館的多功能使用場景;屋頂以全新的半透明聚碳酸酯材料覆蓋,夜晚猶如一盞燈籠發(fā)散出朦朧的光。白天,人們透過半透明的屋面板,可以看到還原成初始橙色的保留結構。

為了紀念場地的工業(yè)歷史,原本用于將原料輸送到建筑內部的送料天橋也被保留下來。建筑底層采用了GRC(玻璃纖維增強混凝土)面板,這些面板使用了大顆粒的廢玻璃骨料,賦予建筑獨特的質感和表現(xiàn)力。面板環(huán)繞圓形基座規(guī)律排列,形成一系列進入建筑內部的入口。據(jù)悉,西岸穹頂藝術中心可容納2,500人,將是舉辦藝術展覽、音樂會、體育賽事和其他活動的理想場館。

改造后的穹頂藝術中心

西岸穹頂藝術中心

與穹頂藝術中心所體現(xiàn)的混凝土的堅固性不同,一旁西岸大劇院的龐大體量則呈現(xiàn)出液體般流動的質感。建筑立面仿佛優(yōu)雅的漣漪,與黃浦江波光粼粼的水面相互呼應。由GRC面板覆蓋的表面呈現(xiàn)多變的水平條紋,仿效了流水的紋理和形態(tài)。建筑內部延續(xù)了這種蜿蜒而流動的線條,在室內大堂大地色系的陶板飾面和主劇場的聲學墻面上得到另一種呈現(xiàn)。

劇院內設一個1,600座的音樂劇場以及一個可容納200人的黑盒小劇場用于實驗性演出。在室內的公共空間區(qū)域,人們可以透過巨大的玻璃幕墻欣賞黃浦江景和西岸風光,寬敞的露臺—— 一處位于屋頂,另一處位于中間樓層——為觀眾在演出間隙提供戶外休憩的場所,享受濱水景觀和壯麗的城市天際線。據(jù)悉,西岸大劇院預計于2024年竣工。

在穹頂藝術中心即將開放之際,《澎湃新聞·藝術評論》采訪了兩個建筑的項目建筑師——陳超與張勱,談及了兩棟建筑的設計理念及背后的故事。

對話|西岸穹頂藝術中心&西岸大劇院項目建筑師

澎湃新聞:西岸穹頂藝術中心與西岸大劇院相鄰,兩棟建筑是同時設計的嗎?先說說即將開放的穹頂藝術中心的改造吧。

陳超:這兩個項目是我們2014年的項目,基本上是同步推進的,業(yè)主是同一個。兩個項目中,穹頂藝術中心的工程相對簡單一些。穹頂藝術中心原先是一個工業(yè)化的建筑,它是水泥生產工序里的前端的生料環(huán)節(jié)流程的處理廠。2013年,這里曾作為“建筑與當代藝術雙年展”的展示場館,當時還未經過改造,是一個廠房的狀態(tài)。穹頂藝術中心的內部還是保留了原來的樣子,邊上有一個天橋,是用于運輸從碼頭運來的材料。材料運到橋上,再從頂上灌下去,里面的攪拌臂把這些材料攪拌均勻,將其靜置在庫里,等材質穩(wěn)定了可燒制成熟料……在改建中,我們保留了天橋,但天橋與穹頂接連的部位拆掉了,這既是使用性質的改變,也是出于結構安全性考慮。天橋現(xiàn)在基本是原樣修復,上面還保留著斑駁的水泥痕跡。

改造前的穹頂藝術中心

改造中的穹頂藝術中心

張勱:我們研究了上海水泥廠的歷史,包括早期的平面圖,以及世博會后的樣貌。在設計過程中,我們歷經了多輪的方案選擇,在材料的選擇上,也花了多年時間。我們希望跟場地的歷史文脈相呼應。在建造的過程中,穹頂藝術中心舉辦了多場藝術活動及臨時的舞劇、時裝秀。這是業(yè)主的試運營考量。

水泥廠平面圖(2009年)

澎湃新聞:穹頂天橋的保留是業(yè)主的要求還是你們事務所呼吁保留工業(yè)元素?穹頂藝術中心的改建理念是怎么樣的?在技術上,是如何將封閉的水泥廠房變?yōu)橐粋€透明性質的建筑的?

陳超:天橋本身是一個文保點,從文保角度來說,肯定是保留它的原樣更好。我們縱看西岸濱江,北往南一路看下來,像龍美術館那邊的煤漏斗、塔吊等,都會有保留原樣的痕跡。但其實這么長的濱水線上,保留下的元素不多,所以我們盡量選一些元素保留。

設計的時候,我們以整個西岸打造的格局去做設計。原先水泥廠的這棟建筑穹頂不是純粹的圓弧型,而是有折線的,這是它原來結構決定的,我們也將其保留,所以它本身的記憶還是存在的。它比較封閉,我們改造的出發(fā)點是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基礎上,根據(jù)現(xiàn)在的使用功能去做一些創(chuàng)新、突破,將封閉的外觀改造得開放一些。這棟建筑新的定位是比較清楚的,成為一個多功能的文化場所,既能演出,也可用于展覽。所以,我們希望讓光透進來,舉辦活動時,燈光也能透到外面去。

改造前的穹頂藝術中心

改造后的穹頂藝術中心(夜晚效果圖)

在具體工程上,怎么樣把屋頂做成透光,同時滿足結構和節(jié)能方面的要求是一個挑戰(zhàn)。上海的節(jié)能規(guī)范是要求整個屋頂?shù)耐腹饷娣e不超過30%,超過這一指標就需要做精密化的計算建模論證。我們現(xiàn)在已經通過了認證環(huán)節(jié)。這里的關鍵是頂部的材料,它不是玻璃,而是GRC(玻璃纖維增強混凝土)面板,主要是滿足結構上的重量更輕,以此保留下原來的鋼結構。而在節(jié)能上,屋頂是一個雙層的面板,當中有保溫的空腔,并且立面有可以調節(jié)的百葉,當把百葉關上的時候,可以把陽光阻擋在外面。我們通過材料的選擇和系統(tǒng)的設計來滿足整個打開效果。并且,這一面板是單元式的,可更換的。

在建筑立面方面,原先的建筑是一個比較封閉的狀態(tài),現(xiàn)在則完全打開了。同時,一部分的門是可以折疊起來,將建筑完全打開,連通室內和室外。在立面上,我們設計了一個類似于門斗的形式,公眾很容易就會被吸引到入口的地方。整體來講,作為改造案例,我們不希望做太多改動,而是希望保證它原來的造型,并且能夠滿足它新的功能。

澎湃新聞:兩棟建筑是同步進行的。在設計時,你們是如何考慮在工業(yè)遺產改造項目里邊規(guī)劃全新的建筑的?當時是如何整體規(guī)劃這一區(qū)域?

陳超:這個區(qū)域在一個轉換節(jié)點上,往北是大家熟悉的眾多西岸的美術館,是看藝術品的場館,而往南,則是以劇院和livehouse等觀演為主的場所。我們負責的這兩棟建筑處在藝術場館和觀演場館的節(jié)點上。

這兩棟建筑,一個是圓形,一個是反曲造型,在造型上是相呼應的。而在材質上,兩者也是有呼應的,一個較虛一個較實,同時,兩者一新一舊。所以在設計時,我們考慮了兩個建筑之間的對位與反差,希望這一組建筑在這個區(qū)域內形成有意思的對話。

西岸穹頂藝術中心與西岸大劇院效果圖

澎湃新聞:西岸大劇院的建筑特色及設計理念是怎么樣的?

張勱:西岸大劇院的運營方是上海大劇院,他們在定位上是希望這一建筑作為一個專業(yè)的音樂劇院來打造的,并且在運營上更有活力,更年輕,更有朝氣。所以,這里的定位不僅是陽春白雪,而是希望讓大家的熱情可以在這里得到釋放。

西岸大劇院作為濱水劇院,可以跟黃浦江產生更多的呼應和聯(lián)系。從建筑立面來說,我們希望把水波紋的感覺體現(xiàn)在劇院立面上。盡管這是一個反映工業(yè)性水泥廠混凝土風格的文化體量,但我們仍然希望通過它立面上的細節(jié),展現(xiàn)其柔美的一面,以及跟自然場地相契合的氛圍。

這一建筑將于明年竣工,目前室內設計還在深化中。劇院受到場地限制,它的公共空間會相對小一點,所以我們希望在室內的公共區(qū)域也會有橫向的肌理,給人一種峽谷的感覺,并將水的元素融入到門廳中。值得一說的是,使用方希望把這個建筑作為城市客廳:有演出的時候,公眾來購票觀演,沒有演出時,整個門廳和公共區(qū)域可以對外開放,包括劇院中有個眺望黃浦江的景觀窗,是完全對公眾開放的。這樣,公眾平時也都可以在里面享受空間氛圍。

澎湃新聞:自上海世博會后的規(guī)劃到濱江貫通,10余年來,上海的濱江已出現(xiàn)了多個建筑項目,包括工業(yè)遺產的改造及全新的建筑設計。SHL建筑事務所也曾在徐匯濱江剛開放時設計過裝置性質的空間項目。在SHL看來,當下在濱江做建筑設計的理念與10年前相比,會有哪些不同?

陳超:與10年前相比,現(xiàn)在對于建筑、空間的定位肯定是不一樣的。就如剛才介紹的西岸大劇院的大堂的要求是對公眾開放,重點在于開放。為什么要開放?是因為周圍不斷有人活動,這對培養(yǎng)公眾興趣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徐匯濱江的早期項目,如龍美術館和此前余德耀美術館,這些都是相對封閉的建筑。當然,這也和私人運營的性質有關。但現(xiàn)在,無論是設計的理念,還是業(yè)主的需求,都是走向更開放,更強調公共的功能。

西岸大劇院的景觀窗

傳統(tǒng)的劇院是封閉的,包括上海大劇院,是需要公眾買票進去的。但現(xiàn)在,傳統(tǒng)劇院正走向開放,包括海外的劇院也在往開放的方向發(fā)展。如挪威奧斯陸的劇院,人們是可以走到屋頂上去的,還有些劇院的門廳都是大玻璃,甚至可以打開,連通內外。海外的劇院也在進化的過程中希望把劇院打開,希望不斷培養(yǎng)觀眾。

另外,相較于過去,現(xiàn)在的設計更強調低碳環(huán)保。減碳對建筑設計來講有兩部分:一部分是運營碳,就是在使用過程中的節(jié)能;另一個是隱含碳,就是建筑本身的建材里的碳。就工業(yè)建筑遺存的更新案例(此次的穹頂藝術中心)來說,很大的一個優(yōu)勢就是隱含碳,因為建筑的主體結構本身就已經存在了。在運營碳的部分,通過節(jié)能的透光的屋面材料的運用,包括空調的設計,能夠達到減少運營碳的效果。這也是受這些年國家雙碳政策的影響,很多城市更新項目對這方面很關注。

SHL建筑事務所此前曾在西岸設計的云展館

張勱:10年前,濱江需要藝術品來帶動區(qū)域,現(xiàn)在隨著改建的成熟,人們已經聚集到這里了,那么就需要強化建筑的功能性。所以,建筑設計是隨著城市的發(fā)展不斷的變化的,這也是我們的設計理念及需求。

編輯:張曉穎

監(jiān)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如有任何疑問,請聯(lián)系news@ccement.com。(轉載說明
2024-10-23 01: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