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短命源于城市發(fā)展誤區(qū)

長江日報 · 2010-04-14 00:00

  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日前在一次國際建筑大會上說,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每年20億平方米新建面積,相當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鋼材,但建筑壽命只能持續(xù)25-30年,而且短命建筑每年產生數以億計的建筑垃圾,給環(huán)境帶來巨大威脅。

  目前建筑短命已非個案,可以說相當普遍,壽命之短也在不斷沖擊人們的想象。前不久有媒體披露,福州一所投資1500萬元的樣板小學,僅用了2年就面臨拆遷。根據我國一些建筑設計通則規(guī)定,重要建筑和高層建筑的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建筑為50至100年??梢?,建筑短命問題不是書面規(guī)定的年限過短,也不在于技術能力達不到。

  建筑短命有時也被歸結為建筑質量問題,“樓歪歪”、“樓脆脆”等事件也確實給建筑質量、政府監(jiān)管敲響了警鐘。但據住建部對全國30多個省的90多個城市中的180多個建筑工程檢查顯示,96.1%的建筑工程合格。這或許說明,建筑質量并非建筑短命的主要和根本原因。

  確切地說,建筑短命現象屬于城市化問題。目前,城市發(fā)展速度和熱情主要有兩大驅動力:GDP和土地。所以,建筑短命問題很大程度上,是這兩方面的城市發(fā)展誤區(qū)所造成。

  從GDP來看,拆新建新、大拆大建本身可以增加GDP,GDP的增加又可以帶來官員政績。一些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道路挖了建、建了挖問題,也是根源于此。而且,建筑高速周轉,還能帶來大量的鋼材和水泥的消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過剩產能。我們知道,地方政府熱衷于投資興建鋼材、水泥等重工業(yè)項目,哪怕重復建設也在所不惜,正在于這些工業(yè)項目可以立竿見影地提升地方GDP數值。但是,拆新建新帶來的GDP增長是表面的,并沒有實質性增加社會財富和經濟價值。相反,不正常的拆建本身浪費了巨大的財富和資源,除了能帶來政績,對社會經濟毫無益處。

  從土地來看,建筑短命往往籠統(tǒng)地歸結于城市擴張過快,規(guī)劃和建設跟不上城市發(fā)展速度。事實上,城市在地理空間上的擴張,并不必然帶來建筑短命問題。城市化的一個重要結果,就是土地增值,土地增值意味著地方財政收益增加。這就是說,將增值了的土地再賣出去,可以帶來地方財政收入增長,至于土地上的建筑是否達到了使用年限,則往往不在考慮之列。城市規(guī)劃的頻繁調整乃至長官意志,某種程度上都是為土地財政服務。而且,也正是由于土地與財政的關系,以及土地國有等制度,地方拆遷與建筑短命其實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建筑短命已經作為一個嚴重問題被提了出來,正如同其他問題一樣,它們都是GDP崇拜、地方財政對土地過度依賴等根本問題的外在表現。因此,解決建筑短命,往往不在于節(jié)約意識、建筑質量的不斷重申,而需要在根本的體制機制上有突破、有變革。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szl

監(jiān)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news@ccement.com。(轉載說明
2024-10-23 01:55:36